安全教育王小九 王小九安全意识篇9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安全教育王小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安全教育王小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是不是说明曹操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是曹操杀了吕不奢一家后说的,当时陈宫问他,为什么要杀他们一家,曹操只好用这个理由辩解,因为之前想讨伐董卓的事件被告密,查不出内奸,刺杀董卓时,也没想到董卓在他抽刀时被董卓从镜中看到,全靠自己应变快,改成送刀,当时也以为刺杀也被告密,所以慌慌张张地逃走,陈宫捉住,县令不当要跟他,但来到吕不奢家,听吕不奢与妻子讨论怎么杀猪,没听太清楚,这时自己正在逃命,武断认为挷自己杀之,于是杀了他们全家,陈宫于是弃曹操投吕布去了。从当时情况来看,是曹操的求生欲望使他那样做的,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万一他们真来对付自己的,恐怕来不及了,是曹操多疑性格所致,后来还出现一次,把蔡瑁,张允杀了之后,醒悟又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用这句霸气的话来掩饰,给人认为曹操奸诈的一面。但他对自己喜欢的人完全不一样,即使许褚杀了许攸,也只是深责,张郃在汉中屡次战败也未怪罪,夏候渊带兵从来没有怀疑过,就在与黄忠对垒时求救,曹操给一锦囊妙计,那就是写了夏候渊的字为妙才,提醒我是相信你能力的,对吕布手下降将张辽也是重用的,封疆大吏,镇守合淝,对曾当刘备军队的徐庶也没有杀害之意,还有诸葛亮的弟弟也相当好,按平常的想法,诸葛亮与我作对,你的弟弟难道不是作间谍的吗?但曹操并没有杀,综上所述,曹操说那句话时,是因为为自安全考虑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每个人都有自私的心理,人之常情,当自己的利益或安全受到损害时,自发表现的抗争。当我们断章取义地单独看“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是相当霸气的,自负的,一点亏吃不了,又因为《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作者偏向于贬曹,写得更让人认为在曹操身边没有安全感,但我们问题要一分为二,既看到它的弊端,又要看到他的客观优越的一面。纵观历史,改朝换代,哪个领袖没杀过人,但最后能成为一代丞相或一代帝皇的,身边照样围满忠心耿耿的人。历史上说朱元璋杀身边功臣最多,还不是身边另一些依旧平安生活着,为朝廷效力的仍然多如牛毛,所以讲曹操是不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是相对来讲,不是绝对的。
谢谢邀请,宁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虽出自曹操之口,但却是人的一种本能。只是这种本能与社会公德不相符,所以被人们用理智深深地压抑着。尽管人们都会那样想,甚至那样做。但就是不愿意那么承认,实际上也只是不愿落下这个名声。负是一种短缺,我负人时是自己得到了实际上的利益,人负我时却是自己实际上有了损失。在这两项可以自主地选择时,人们的自心里当然都是愿得不愿失的。但那种负人的得是一种对他人的伤害,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所以经常会为人所不齿,遭人恨的行为,被人称为奸人的行为。所以人们宁愿不沾那便宜,也不愿落那名声。也因为一般人担不起这种名声。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虽然是一个枭雄,却是一个奸诈的人物形象,这种行为,这种思维,这种言论就自然而然地归属到他的头上。对于曹操那种以玩弄权术为特长的人来说,对人的防范之心确实是很强的。将心比心,他认为别人都会象他算计别人一样地来算计他,所以他的疑心总是很重,时时处处都想得很多,设防,在两难选择时,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准则,为了自己的疑心宁可杀人,也要保证自己的内心平稳和踏实。这与我们一般人的行为方式是不一样的。我们一般人的将心比心,是把自己和对方放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以事物量的轻重做为行为的判定标准,而决不会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以符不符合自己的利益为唯一准则。这是我们常人的理性,也是社会公德。那种无视社会公德,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强盗式思维模式的人,人们都将之称为枭雄,或者直接叫奸雄,这就是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定位。至于这种人有没有安全感,起码安全感是很差的,并不是因为别人负过他们,而是他们觉得别人可能会负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安全教育王小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安全教育王小九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