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规律和思考 家庭教育规律和思考心得体会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家庭教育规律和思考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家庭教育规律和思考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提升家庭教育素养?
每一个家庭、每一对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一定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即使孩子教育的很好的家庭,父母们也曾经遭遇形形色色的难题。有的父母能从形形色色的困惑中走出来,然后亲子和解,引领孩子拨云见日。有的父母则困于种种困惑中如在深夜里摸黑前行。如何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这个问题,其实也只能因人而议,因家庭环境而论。我结合自身的经历略谈六个方面:
孩子的成长一定要家长们给予大力的引导和帮助。
1、试着教育和帮助孩子不要一心二用,在同一时间只做一件事。(专注力)
2、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让他有计划地去展开学习,每完成一个目标都会获得一次荣誉感和自信。(计划力)
3、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尽量不要在他周围放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不仅如此,和学习有关而与当下学习内容无关的也别放。比如学习数学的时候,不要放语文的东西。一方面不要分散他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不要给孩子别的压力。当然家长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不要看电视,玩手机。(注意力)
4、我们每个人的注意力都不可能一直集中,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也会出现思维停滞的状况,这个时候别逼迫他,要让他休息,或者切换其他科目。如果不是试卷考试练习,建议孩子在家里的学习,每1小时要休息10分钟左右。(调配力)
5、有了好的身体才有一切。这句话我们都知道,可是并不一定真的执行。要注意让孩子多锻炼身体,劳逸结合,身体好了,精神才会好,注意力才能更好地集中。(健康力)
家长教育孩子要抓住本质内容“养心”
一是抓本质。所谓“穷养儿、富养女”的理念,只是教育孩子的形式。如果只注重表面,浅显理解这句话,就容易把孩子引导向歧途,易走极端,男孩孤僻,女孩心高气傲自我中心,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教育孩子的过程是对孩子养心的过程,抓住这个本质,就不必要拘泥于任何教育形式,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的教育能力会得到实质提升。
二是明立场。做为家长要对自身的位置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有一个家长的样子。家长的生活习惯,语言谈吐、做事方式,都对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做为家长一定要以一个正面向形象,正向的价值观,来影响孩子的心智成长。切不可在孩子面前口无遮拦。孩子的行为,莫种意义上,是父母本身的一面镜子。中国有句老话叫“虎父无犬子”“老鼠孩子会打洞”。
三是开眼界。家长如果是“井底之蛙”,孩子就容易“鼠目寸光”。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家长自身也好,带着孩子也好,一定要抽时间多出去外面转转,去名胜古迹、青山绿水、高等学府等地转转,把故事讲给孩子听。所谓“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小编非常建议家长有机会带着孩子,去一个领域最高层次的地方转转,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对高低、对层次有一个基本的认知。我一定会带着我的孩子,去清华、走北大、逛山河、踏名胜。。。
结语:万事有度,过则不宜。妈宝男、骄纵女,我觉得是家长教育的失败。抓本质、明立场、开眼界,培育出来一个心智健康、阳光乐观、独立勤学的孩子。我觉的这是一个成功的家长。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不仅将人格发展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阶段,还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人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从新生儿到成人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也就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法。
从新生儿到1.5岁左右的属口腔期。孩子完全处于最原始状态,而且原始性主要集中在口部。从口腔中获得快感是孩子的特点。恰当地控制吃奶、吃饭是孩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关键。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睡,既要照顾孩子的快感满足,又不能一哭就送上奶或饭。使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习惯。
从1.5岁到3岁,属于肛门期。此时的孩子对粪便排泄能获得快感,在这段时间里,父母多对幼儿的便溺行为订立规矩,加以训练,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从3~5岁,属于性器期。孩子从开始时认为男女是一样的到不一样的认识,有恐惧也有疑问。此时,是角色认同的大好时期。
从6到12岁,属于潜伏期。孩子朦胧中产生道德感、美感、羞耻心理,害怕被别人厌恶等的心理力量的得到快速发展,是人压抑产生的开始。此时,应该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用学习、体育、歌舞、艺术、游戏等转化压抑或升华道德感和美感。
生殖期是青春期到成年期。孩子的思维、性格逐渐成熟阶段。
父母想要提升家庭教育水平,首先得学习并了解什么是家庭教育。从第二生命形态学的角度出发,想知道什么是家庭教育,我们得区分两个“概念”,即“养”和“育”这两个概念。,养通常值得是生理上的养,而育则指的是大脑思维上的育。家庭教育指的是思维上的“育”的过程,它存在于父母持续地、不间断地同孩子之间沟通和交流中,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
家庭教育素养,绝大部分来自父母的教育方式。如何提高,则需要家长自身不断完善和思维方法的与时俱进。
1 家长提升自我,讲求教育方式。
唠唠叨叨和苦口婆心,两种纯口水话的说服显然已经过时,家长必须通过不同的渠道来提升和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
换位思考,走进孩子内心,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让自己的苦心得到孩子的理解,家长与孩子的互相理解和谐相处,就是教育素养中重要的一部分。
怎么提升呢?购买家庭教育相关书籍,静下心来研读,在理论上不断学习;和其他家长多交流,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互相取经,则会找到更妥善的处理方法。
2 每天设定读书时间。
每天晚上八点到八点半,固定半个小时时间一家人读书,共同学习,用实际行动教育孩子读书是一件快乐有趣的事情。读书后进行分享,探讨自己得感受,一家人相互学习,在文学层面上对孩子进行教育。
这种读书方式的教育,比唠唠叨叨更有力量,更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因为在读书和讨论过程中,家长和孩子的观点会趋同,加深了理解,所以教育也会更加有效。
3 制定每周计划,言出必行,行必有果。
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周的生活计划,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的管理中来,培养他的参与感和责任感,作为家庭的一份子,每个人都有责任让家变得更好。
首先要给自己充电。家长和老师一样,要给学生一杯水,你自己得备足一桶水。当然水的成分不一样,老师备的专业知识占主要成分。家长备的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及榜样影响。老师家长与学生就犹如医生护士和病人的关系。老师相当于医生,家长相当于护士,学生就是患者了。医生开完药,护士要监督患者服下去。这样才能药到病除。不知我这比喻恰当否,祝你成功。
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应该把孩子教育成什么人?
家庭教育的目标即终极使命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孩子。
多数家长都有一个错误理念:孩子能够健康快乐成绩好,就是成功的家庭教育,但是这些家长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社会才是检验孩子的最终标准。而这个标准,是综合性的。
有一个孩子从小就是学霸,基础教育12年,一直名列前茅,最后保送进了名牌大学。可是大学毕业一年,他职场表现极差,被辞退三次。然后他就整天闷在家打游戏,成了“啃老族”。
孩子的父母无奈走访孩子职场的原来的经理。对方诚恳地说:他对工作不上心,几次安排他工作,他说不喜欢做,就根本不干,没有任何理由,领导批评他,他满嘴都是道理,第二天闹情绪不上班。而且他很不懂事,开会喜欢打断领导讲话,在公司遇到老总从来不打招呼,跟同事相处也总闹别扭。家长想不通:一个那么优秀的孩子,一直是家长的骄傲,自己也觉得自己是挺成功的家长,孩子走上社会怎么就成了另类了呢?
这孩子身上,有些很糟糕的品性:不善与人交往、不懂尊重他人、心理脆弱、责任心差等等,只是在求学阶段,这些统统都被成绩遮蔽了。
问题出在家庭教育上,在孩子小时候时,家长教他背古诗、教他学英语单词,却没有教他要懂规矩有礼貌,他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见到长辈不问好,家长不以为然。于是他工作后,在安静的办公室里大吃零食大声说话,遇到领导视若无睹,都觉得理所当然。
在他少年时,家长教他学书法、学钢琴、学绘画,却没有教他怎么跟小朋友愉快地玩耍,他霸占公共玩具你由他去,他受欺负家长帮他打回去。于是他工作后跟老同事抢电脑、争业绩,总是无意识地侵犯别人,屡屡与人发生冲突,又不知如何解决。
他上高中时,你家长只关注他的学习成绩,却没有告诉他要尊重老师,他对长辈大喊大叫,家长熟视无睹,吃饭时别人没落座他就大快朵颐,家长也不以为然。于是工作后领导夹菜他转桌,领导开门他上车,领导开会他唠嗑,还丝毫意识不到有何不妥。
其实每个父母都清楚,我们终究会离开孩子,孩子也终将独立生存于社会,家长都是爱孩子的,那么就应该在我们离开他们之前,教会孩子和世界相处的能力,这才是家长对孩子的最大帮助和保护。
家庭教育的终极使命,其实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孩子。
?xml:namespace>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家庭教育规律和思考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家庭教育规律和思考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