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经典捷径 家庭教育的经典捷径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家庭教育的经典捷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家庭教育的经典捷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一些家长看了不少家庭教育的文章,为什么在实践中还是会犯错?
很正常,而且很容易。
先说一个身边的例子。我认识一位学前教育学的博士,已经是副教授了,她在如何教育幼儿方面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不仅在教学上给学生讲,生活中这些幼儿家长遇到幼儿家庭教育的困惑请教她都能得到圆满的解答。
可是,她在面对自己孩子问题时却没有按着给别人建议的那样行为,我亲眼目睹了她冲着孩子发火,四岁的幼儿明显表现出畏缩和不安。
好了,不能对孩子,特别是幼儿发火,这应该是现代家庭教育的常识。父母对孩子发火,孩子对父母展现出的情绪十分敏感,特别是幼儿,他们会自然地发展出两种倾向来适应父母的发火。一是退缩,把自己藏起来,不在父母面前表达或透露任何有可能触怒父母的信息;二是迎合,揣摩父母的期望和喜好,表现出或表达出符合父母期望和喜好的言行。后果是什么?孩子逐渐丧失掉真实感受和真实表达的能力,逐渐丧失掉与生俱来的灵性。
为什么会这样?从心理学角度很好解释。学前教育女博士习得了很多育儿的知识,但只是陈述性知识,需要有意识地提取和运用,主要加工脑区在大脑皮层。另一方面,她从她原生家庭中习得的,源自她父母曾经对待她的经验习惯,交织着丰富的情绪体验,是以程序性知识方式存储的,以近乎于本能的自动激活运转,根本不经过大脑皮层的知觉加工,以意识不到的方式更迅速地影响和支配行为。因此,只要她着急上火,从学校教育中习得的专业知识就会“输”给从原生家庭中的经验习惯。
要知道,这可不是一个偶然的个例。所有的学校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都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的系统训练,又从事一线教育教学。按理说他们教育自己的孩子应该得心应手吧。没错,有些教师却是在家庭教育方面可圈可点,堪称表率。但是,也有不少教师在家庭教育方面是乏善可陈,甚至引为教训。例如,有研究统计了自杀危机的青少年学生中,教师家庭的比例最高!不仅最高,而且远远高于其他父母职业家庭。
回到问题,为什么一些家长看了不少家庭教育的文章,但是在实践中还是会犯错?一样的道理,看再多文章只是“知道”了一些陈述性知识,讲起来可以娓娓道来,头头是道。但是家庭教育实践,面对一个特异性的孩子,而不是典型的标准的孩子,只要情绪被激活,支配言行的就不是文章中学到的知识,而是早已养成的经验习惯,只要经验习惯是错的,教育实践就会犯错。
前面说了这么一大堆,概括起来就四个字:知易行难。
那么,该怎么办?对于有识的父母来讲,不仅要学习科学育儿的知识,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汲取他人的可贵见解,更重要也最关键的是父母要致力自己的成长,通过学习、思考、练习、践行,用新的经验覆盖旧的经验,养成新的好的反应习惯来抑制从原生家庭中由来已久的旧的错的反应习惯。
例如,控制情绪就是人生成长进阶的基础必修课,只有控制住情绪才能把好的知识运用于家庭教育实践,否则都是白搭。其实,控制情绪作为心智成熟的基础,不仅有助于改善家庭教育效率,而且还有助于改善夫妻关系,职场人际关系,等等。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同样适合家庭教育,确实有一些家长,看过不少家庭教育的文章和书籍,而在实践中依然会犯错。
我看了那么多家庭教育类书籍,也算是常被朋友称赞善于将书上的内容运用于实践的,可是,我还是觉得有很多问题的存在,我也曾仔细反思过,认为可能主要有这么两个原因:
教育好孩子,其实不在于自己知道多了育儿理论,而在于自己究竟做到了多少。没有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知道的再多也没用。
王明阳在《传习录》中说,“唯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他说那种知道却不做到,等于不知。
比如知道要每天晚上陪孩子阅读绘本,可是如果赶上自己情绪不佳、工作太累,或是想偷懒时,可能就不想读了,直接打开手机让孩子听音频,或者干脆直接跳过了这一步。
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家庭教育是看似很类似的现象,其实各有各的不同,比如一个孩子不爱学习,就爱玩手机,同样的现象,其背后的原因却各有不同。
专门在做家庭指导的老师尚且不能让家长在实践中不犯错,更别提家长自己看了点文章就能起作用。
曾经跟一位做家庭教育指导的老师聊过,她自己曾经指导过一个孩子,聊过之后,会发现症结出在孩子奶奶身上,而在全家都支持这位老师的工作时,这个奶奶却觉得自己没错,仍然坚持按照自己的方法教育孩子,经老师不断的劝说,奶奶觉得自己可以试着改一下,但是改了一段时间就又恢复原状了。
所以,家庭教育的文章更多的时候是起到宣传的作用,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真正想要有所改善,还是需要家长狠下心来去改变的。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同样一个方法,对于有些家庭是适用的,而对于有些家庭是不适用的。
很多教育方法其实有相应的前提或背景
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在探讨问题时,经常会用到统计学方法来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比如因素分析、路径分析、结构方程。 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家庭环境对儿童生活质量的影响。一些文章可能只涉及了其中一个部分,不能够全面地揭示问题的本质。
在家庭教育中,有时候犯一些错误是难免的,为了尽量减少犯错的可能性,家长应该尽量做到:
1、系统地看待孩子的教育问题,比如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的注意力有问题,通过各种训练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但实际上可能是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刺激太过丰富,比如玩具太多了,各种电子设备,服饰搭配不当等。
2、理性思考, 避免一些思维偏差, 比如“幸存者偏差” ,“可得性偏差” 。
3、优质的信息来源,这个需要自己多探索。
一些家长看了不少家庭教育的文章,为什么在实践中还是会犯错?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很多家长在育儿路上共同的疑惑了吧。明明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懂都明白,可发现用到自己孩子身上根本不管用啊,然后开始焦虑:怎么办?是文章里写的有误差还是我们家孩子有问题?。。。。。。
那么,让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原因吧。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就像这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照搬照抄任何育儿理念都是不妥当的,必须要有选择性,选取一些合适的,放弃一些不同的,再尝试一些特别的,探索一些只适合我们自家孩子的,那我们和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相对舒服得多。
其次,不盲目跟风,学会选择。
关注公众号:教子无忧网 ——专业帮助0-18岁孩子家长解决教育方面的困扰和焦虑
知道和做到是两件事,中间隔着相当长的距离,知道多容易啊,我读读文章,看看书,听听TED,瞬间觉得自己被治愈,知识倍长啊。但一到生活中要去实践了吧,就觉得怎么和我想的不一样,怎么没效果,算了放弃了,于是又回到原来的模式。就和人人都知道减肥是好事,能去运动并坚持下来的人又有多少?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自己在实践中没有试错的机会,教育孩子,走错一步,可能满盘皆输。这就像学数学,只知道条条框框的知识没有用,必须要做例题,刷题,才能获得好成绩。
因此家长要做的是:看到一篇讲解教育知识的文章,需要深挖背后的事件,作者是否是一个有着大量实践的,懂得如何在教育方面实际操作的专家?是否能够给到家长一些实际案例?主动去寻找实际案例,才能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
您可以关注教子无忧,我们有文章专门讲解现实发生的教育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分析实际案例,而不只是推送枯燥的知识。
更多资讯,请关注我们。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家庭教育的经典捷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家庭教育的经典捷径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