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庭教育 >深度还原家庭教育 深度还原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深度还原家庭教育 深度还原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绿乐教育网 2024-09-20 18:27:30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深度还原家庭教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深度还原家庭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如何定位?怎样走出教育的误区?

学校教育侧重文化教育,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家庭教育注重孩子的品行教育;另外,还有社会教育,主要进行艺体教育,公益教育等。三个教育相辅相成,相互溶入,缺一不可。家长们要明白,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孩子的品德教育是家庭的事。学校老师要知道,不仅要抓好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更要在讲课中贯穿品德教育。社会培训机构要自觉,不要光顾着挣钱,还要有培育孩子的责任。

深度还原家庭教育 深度还原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先引用马云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中国的教育问题,缺少的不是教,而是缺少育。中国的教很强大,但中国的育却很欠缺。

何为教?智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高。何为育?品德的上升、素质的提高、情商的培养。

因此,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教学占了大部分,却往往忽略了育人的功能。而家庭教育而言呢,有的家庭也是过于重视对孩子的教,而轻视了育。

那是由于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什么国情?我国的教育资源有限,城乡分配不均衡、地区发展不均衡,学段发展不均衡,这样各种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僧多粥少,为了能够获得迈进高一级学府的大门,只能是万人挤上独木桥。通过硬邦邦的应试教育的方式来选拔人才。

这样就有一个衡量的最基本标准——分数。一切唯分数而定!如此,家长会不想尽一切办法去提高孩子的成绩吗?学校不想办法去提高孩子的成绩吗?只有提高成绩,提高总分,上了理想学校的分数线,孩子才有可能继续深造的机会,否则向前发展的机会都没有!

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教,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育”真的不重要吗?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至少要比教重要的多!可惜,在现实面前,很多人却不重视对孩子的育。

俗话说:“一个德盲要比一个文盲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更大”。这也就是“不怕流氓会打架,就怕流氓有文化”。一个高智商的人犯罪,危害往往是巨大的!

从小就要教育孩子待人接物的文明礼仪、尊重宽容诚信的做人品质、自立自强自信自尊的优秀品质,以及孝敬老人,尊重长辈,与人为善,敬畏生命……等人格魅力。

在幼儿及小学阶段,家庭教育是根,学校教育是辅。

家庭早期教育奠定了孩子的基础。孩子的性格习惯,思维模式,生活态度,学习兴趣,处理问题方法方式,人际关系的相处之道,这些决定了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效果。

初高中阶段,学校知识教育为主,家庭和学校品格教育互为一体,互相依托。

孩子在初高中阶段,学习基本在于孩子自己对学习的理解和投入,学校教育在知识教育的同时,孩子品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同步发展,家庭教育在这个阶段应该侧重在于品格教育和心理健康。

无论什么时候,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该是相辅相成,协作和谐的,是无法分清界限范畴的。

专业的名词解释毫无意义。说说我个人的真实看法。

现在大部分人都把学校教育简单理解为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其实,最主要的也就是这两个对象,老师和父母。

怎么定位呢?基本就是老师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思想教育为辅;而家长就是以思想教育为主,传授知识为辅。

如果意识到两者的责任划分,老师和家长就非常清楚自己该怎么做了。

在学校,一个老师要同时管教50个甚至60个学生,难度可想而知,有些家长想当然地认为把孩子送学校了,所有教育就都是老师的责任了,这样的想法肯定是错误的。每个父母都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孩子,对孩子的各方面都比老师熟悉,家长的思想教育起来肯定方便且有效一些。

当然,我们都认为思想教育大于知识教育,家长如果平常教育的好,孩子有了积极的思想,就会有良好的品行,在学校会自觉配合老师教学,老师如果认真负责的话,孩子自然能够获取该学的知识;同时,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孩子学到的知识多,思想意识也会更加健康,家长再教育起来就会比较容易。

所以,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因为还在在接受学校教育前,基本只能接受家庭教育,如果家庭教育不好一定会影响学校教育,包括进去校园后,家庭教育如果出现问题,也会影响学校教育,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始终认为,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家庭教育指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及生活实践活动,对孩子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之下,一般来讲,缺少计划性和组织性!因为家长一般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专业的训练,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是凭感觉,因此教育的理性相对少些。

然而当孩子到了学校以后,教师就会发现孩子个性差异,智力差异及道德认知水平差异很大。为什么呢?

很多家长都感到很困惑,甚至把问题归咎于学校,归咎于教师。其实不然。

我认为很多差异的存在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

1.基因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孩子的智力潜能水平。有的孩子天生具有较高的数理智能,有的具有较高的语言智能,有的具有较高音乐智能,有的具有较高的运动智能等等。你不可能把莫扎特培养成牛顿,也不可能把牛顿培养成莫扎特!但是有智力潜能,不等于孩子一定会成功。因为智力潜能是需要开发的,而且开发智力潜能是有关键期的,而这个关键期主要在幼儿时期!而幼儿时期的智力开发是由家庭教育负责的!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这个时间节点问题!

2.个性差异。个性差异主要指在性格、品德、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的独特的特质!因此作为教师应该首先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然后制定计划,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教育,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道德认知水平差异。主要指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水平差异。比如说,有的学生不尊重师长,不尊重同学,而有的同学做得很好,这就是学生在对待师生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与同学的道德关系认识上存在差异。存在问题的学生往往是由于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家里养成了唯我独尊,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长期的坏习惯就变成了坏的品德。要改变不好的品德,就要改变不好的习惯;要改变不好的习惯就要改变不好的行为!要改变不好的行为就要改变不好的道德认知;要改变不好的道德认知,就需要家长、学生及教师的共同努力!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该是起主导作用,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家长主要是配合监督落实教师制定教育计划!

总之,只有明确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自我教育的特点与差异,学校家庭及学生三方密切合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最终才能走出教育的误区

首先,家长不要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准绳。如果家长不设这一标准,孩子的压力就会减轻,反而会学得轻松。

学校也不要唯考试成绩定论,一味追求升学率会导致教师采取题海战术,得不偿失。很多孩子早早开始厌学就是这种方法落下的病根。转而找游戏去松弛紧绷的神经,结果痴迷游戏了。

为什么大多数中国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喜欢“以暴制暴”这种方式来教育孩子?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大多数中国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喜欢“以暴制暴”这种方式来教育孩子原因有多方面,主要是是因为有的家长性格暴躁、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和强势压人。

1.性格暴躁的家长听不得孩子吵闹,耐不下心做个教育者。看到一个奇葩母亲,跟孩子逛商场时因为孩子喜欢上一个玩具就是不走,接着哭起来还撒泼打滚。年轻妈妈脾气暴躁看着孩子一阵暴训转身离开,想着孩子会害怕跟过来,谁知等妈妈回过味来去找孩子竟发现孩子不见了。幸好后来找到年幼的孩子。还有更过分的,一个年轻父亲因为孩子哭个不停,抓起孩子扔出窗外,自己为此也付出了代价。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脾气暴躁,“以暴制暴”,遭殃的是孩子。

2.家长缺乏对孩子的尊重,静不下心去倾听。时常看到有的家长一看到孩子不听话或者违反纪律就拳脚相加,前不久不是网上有个视频:母亲因孩子在学校违反纪律被老师约谈两次而将怒气撒到孩子身上,不仅掌脸而且用车子撞孩子。想起1964年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市大源镇蒋家门村普通农民家庭的麦家,因为父亲被打成右派麦家从小就被别人歧视,没人愿意跟他交往。有一次他实在忍受不了而打了侮辱父亲的人,父亲闻讯赶过来不分青红皂白给他几个巴掌,这几巴掌也就打断了麦家的父子情感。他之后离家在外不愿回乡长达近30年。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家长可能一时解气了,可是却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

3.强势的家长,以暴制暴,只能让孩子懦弱内向;传统的“老子说了算”是以暴制暴的根源。有的家长争强好胜,见不得孩子有一点不足。见过一个朋友非常强势,孩子学习有些慢,他就劈头盖脸一顿数落,语言之犀利,好似一把把尖刀,孩子始终低头哭泣。可是最后不见一点效果,孩子更胆小懦弱了。有一些人的强势,来源于根深蒂固的思想。在有些人的意识里,父母打骂孩子好像天经地义,父母就是要说一不二,父母就要有绝对的威严。那么孩子就得不能有一点忤逆。这些父母,教育孩子凭情绪,父母高兴,孩子有点错也不要紧;父母不高兴,孩子有点错则,父母则要耍威风了。殊不知,如今是开放民主的时代,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啊。

“以暴制暴”实在不提倡,更要不得。为了家庭幸福,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家长们改改这个教育方式吧。

首先,与孩子平等交流,平等对话。其次,学会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诉求。第三,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

以上是我的看法,@泜河泛舟 关注教育,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网图如有侵权告知删除)

大多数中国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喜欢“以暴制暴”,什么原因?

我分析如下:

1、这种方式是家族中传承而来的。父辈就是这样管孩子的,管我们的,所以,我们直接也就学会了。

2、身为家长,面对和孩子的矛盾和冲突,自己没有其他的办法和能力解决问题。只会这一种方式和方法。

3、家长自我管理能力弱,情绪管理,沟通表达等欠缺学习和提升。

4、习惯动用父母权威。孩子必须听老子的,不然,就暴力。

5、尊重孩子,平等意识薄弱。看不到孩子,和孩子之间的链接弱,互动差,彼此都不懂。


其实你这个问题更多是时代和信息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以前因为没有网络,信息不够发达,更多的人是在为了生计而奔波,孩子疏于管教,犯了错除了打骂之外,没有太多教育方向。

互联网2010年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也开始逐渐向移动端发展,使用的人越来越多。

简单来说就是信息时代来了,科学的育儿观念在网上也可以学习了。

到了90后的时代,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好了,大多数不再像以前60 70后为了生计到处奔波,现在的父母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渠道去学习更加科学的育儿观。

“以暴制暴”这种教育方式只会慢慢消失,被主流的、科学的育儿观念代替。

大多数也只是针对之前来说。

网友你好,感谢你能提出共鸣问题,希望孩子出人头地,是大多数家庭的期望,更是父亲的希望,光宗耀祖,衣锦还乡,自己这一辈子平平庸庸,就把目标放在孩子身上,所以平时就严加管教,心里上有那种比一定要比自己这一辈强的观念。

纵观中国教育,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影响根深蒂固,父亲是严肃的代表,孩子永远是服从的对象,对于懂事文静的孩子,这样的相处方式当然能执行,也能卓有成效。但是,对于个性鲜明,任性妄为的孩子,父亲再严厉,在孩子眼中永远鄙夷,除非,父亲有多功能角色的基本,否则,再训斥再严厉也毫无用处,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软硬不吃的孩子多的是,所以,以暴制暴已经行不通了。

个人认为,严厉不应该摒弃,毕竟,给孩子一些压力或者挫折也是考验意志力和承受能力,但适可而止为好,还是观察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兴趣,多站在孩子角度用事实用道理说服他,就像朋友那样,要求简单,心静气和,平等相待,而不是高高在上,威严的让孩子感到惧怕。

由此,如果还以以暴制暴的行为,可能使事态扩大化,还会导致其它恶劣行为。教育,如果有条件,我们自己先好好听专家的剖析讲座,比方李玫瑾教授谈教育,再深刻反思,找一些更科学,更有效的教育办法,感谢邀请。@悟空问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深度还原家庭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深度还原家庭教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热门资讯